大数据、人工智能、区块链,这些新技术让食品更安全

时间:2019-01-24

  假茅台、假火锅、过期肉、速成鸡……食品安全一直是备受大众关注的议题。而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区块链这些新技术的应用,有望让我们的食品更安全。

  物联网、大数据帮助实现全程追溯

  全程追溯是目前食品生产监管领域热门的解决方案,将食品从产地到加工、运输、储存、分销和零售商的整个过程的所有信息纳入到一个数据库中,每一个环节在什么时间做了什么,都可以查询。

  全程追溯需要物联网和大数据技术的支持。终端消费者在超市通过扫码所购买的猪肉,就能知道这块猪肉的所有信息,包括生猪吃过哪些饲料、用过哪些药,它的健康状况如何,等等。“从生猪养殖、屠宰加工到上市销售等一系列信息一目了然,实现全程可溯源”。

  物联网和大数据还可以监控食品生产的过程,帮助避免可能产生的风险因素。比如,各种能更加精准地监控食品加工和运输过程中的安全因素,包括监测灰尘颗粒、温度或湿度等。传感器还能通过确定新的烹饪时长和温度标准,降低薯片等淀粉类食物在烹饪期间产生有毒性化合物丙烯酰胺的风险。

  大数据的加入,则可以分析通过物联网收集的天气、运输和其他背景数据,来探究如何及早发现食品污染隐患。

食品安全大数据

  区块链可防止信息被篡改

  除了大数据、物联网,目前最火爆的区块链技术也能助食品安全一臂之力。

  提起区块链,人们最先想起的可能是比特币。的确,作为一项新兴的共享账本技术,区块链最早被用于支持数字货币——比特币的可信交易。

  但是区块链技术的应用绝不只是各种币,它越来越多地影响着各个行业,继“人工智能+”之后,“区块链+”让人们充满期待。当区块链遇到食品安全,他们会碰撞出怎样的火花?

  食物供应链汇集了农民、仓储、运输公司、分销商和零售店面等多方参与,有着极其复杂的流程。以前,人们获取商品信息的来源只是靠印在食品包装上的生产资料,产地、配料、生产日期等等,可追溯系统能实现用二维码来查询大数据平台存储的信息,但是二维码造假难度低,普通消费者很难分辨。

  一家区块链技术企业的CEO介绍说,当区块链技术应用于食品可追溯体系,在供应链的每个阶段,员工都可以使用其标识码方便地在区块内“登记”产品,食品从源头到消费者手里的过程中,所有信息都会被记录在某一区块链的分布式账本上。未来,消费者可以通过登录这样的“账本”查询食品的生产信息、运输信息、质保信息等等。短短几秒钟内即可获得,信息无法篡改。

  据一位区块链行业内人士介绍,区块链不同于常见的中心化信息存储机构,它不需要通过中心化的机构。这种去中心化的特性决定了区块链由众多节点共同维护数据的开放性和平等性,技术上消除了人为因素的影响。其次,商品从原料采购到最终的零售商,验证过的信息都添加至区块链,将会被永久储存。信息一旦确认,具有不可篡改性和不可抵赖性,任何人,无论是企业内的职工,还是商品流转的任何一个环节都不可篡改。

  如果想要仿冒,该业内人士解释说,需要网络内超过51%的节点都认可,记录才能被改变并认可、记录下来。而一般来说,全球布设的小节点有上万个,大节点也有几百个、假冒成本巨大。

  事实上,已经有企业开始把区块链技术应用于商品的追踪。2月28日,菜鸟与天猫国际共同启用区块链技术跟踪、上传、查证跨境进口商品的物流全链路信息,这些信息涵盖了生产、运输、通关、报检、第三方检验等商品进口全流程,将给每个跨境进口商品打上独一无二的“身份证”,供消费者查询验证。

  另一家电商巨头京东,则更早布局区块链,成立了“京东品质溯源防伪联盟”。京东与科尔沁牛业合作,用区块链技术,在从屠宰到货运到派送等环节,各种设备自动化采集的信息会写入区块链链码,谁产生信息,谁签名认证,做到信息来源可查、去向可追,以区块链所具有的不可篡改和时间戳的存在性证明等特质支持商品的溯源防伪。而用户只需打开京东APP,找到订单,点击“一键溯源”或直接扫描一下产品上的溯源码,就可以查看这些信息。

  人工智能检测产品质量

  除了溯源,新技术还可以帮助检测甚至预测食品生产环节可能出现的问题。

  目前人工智能进展很快的一个领域是视觉识别。人工智能能够以比人类高得多的效率和准确率执行一些视觉识别任务。

  食品安全是关系到民众健康的大事,随着各种新技术的快速应用,相信我们的食品会越来越安全。今年的国务院政府工作报告中明确提出,创新食品药品监管方式,注重用互联网、大数据等提升监管效能,加快实现全程留痕、信息可追溯,让问题产品无处藏身、不法制售者难逃法网,让消费者买得放心、吃得安全。